“黏”字读nián,表能把一种东西附着在另一种东西上的性质。“粘”字读zhān,表黏性物(或用黏性物)把物体连接起来。
“黏”字用于:黏稠、黏度、黏附、黏糕、黏合、黏糊糊、黏米、黏膜、黏土、黏性、黏液、黏着……
“粘”字用于:粘胶、粘连、粘贴……
说“这东西真nián”,要用“黏”字;说“把这张纸zhān上”,要用“粘”字。
“粘”字除作为姓氏字时仍保留“年”音外,日常用法只能读“沾”音。从词性上看,它只有动词用法。其义项为:
①带黏性的物质互相连接或附着于他物上。
例如:“糖块粘在一起了”,“吃糖瓜很粘牙”,“和黏面很粘手”。
②用胶水或糨糊等将此物胶合在彼物上。
例如:“粘信封”、“粘贴标语”、“他嘴上粘上白胡子真像老头”。
“黏”字是1988年3月25 日国家语委与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布的《现代汉语常用字表》的“说明”中确定恢复使用的15个曾被废止使用的汉字之一。
“黏”读音为nián,意思是指像胶水或糨糊那样能使一物体附着于另一物体的性质,一般情况下为形容词。
常用词语:“黏虫”、“黏度”、“黏稠”、“黏膜”、“黏液”、“黏米”、“黏土”、“黏着力”、“黏糊糊”。
“黏”和“粘”的读音和用法容易弄错。汉字中有些字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,这就是“异体”字。1955年,中国有关部门发布了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,规定810组异体字中的某个字为“正体字”,其他的作为异体字予以淘汰,共淘汰了1053个汉字。
后来,在汉字的使用中,人们渐渐感到某些被淘汰的异体字还是有用处的。于是,在上世纪80年代,有关部门决定恢复使用26个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中被淘汰的异体字。1986年重新发表《简化字总表》的时候,恢复了11个被淘汰的异体字,随后在1988年公布的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》中恢复了15个被淘汰的异体字。这15个字中就有“黏”字。
“黏”字恢复使用以前,“粘”字有nián、zhān两种读音,充当动词时念zhān,充当形容词时念nián。“黏”字恢复使用后,读nián,“粘”字只保留zhān一种读音,不再读nián。有些人不了解这些情况,常读错这两个字。
现在,按照规范的用法,“黏”只读nián,是形容词,用来形容某种物体具有把一种东西粘(zhān)在另一种东西上的性质。例如“这东西很黏”、“瓶子里是一种黏液”、“这种胶带具有黏性” 。
按照规范的用法,“粘”只读zhān,是动词,意思是因为有黏性而使物体附着在一起。
例如:几个饺子粘在一起了。地毯上粘了块口香糖。关东糖粘在牙上了。他在抽屉里找到两块粘在一起的橡皮。用胶水把信封粘上。
最后说说“沾”。“沾”字读zhān,意思是“因接触而附着”,请体会下面的例子:袖子上沾了点儿面。手上沾了点儿白灰。鞋帮沾了点儿泥。书皮儿沾了点儿墨水。伤口还没好,可别沾水。
虽然“粘”跟“沾”都能表示“附着”的意思,但是二者有区别:
“粘”是说有黏性的东西互相连接在一起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,也表示用黏的东西使物体连接起来。也就是说,用“粘”的时候,物体有黏性,或者用有黏性的东西把物体连接起来。“沾”则是强调“因接触而附着上”,这里说的“附着上”不是因为有黏性而附着上的。总起来说,用“粘”的时候,东西有黏性,用“沾”的时候,东西没有黏性。